1、年5月留中科院计算所工作,为助理研究员,2001年10月晋升为副研究员,作为课题组长与科研骨干先后参与了多个项目的研发,其中博士论文中部分成果作为核心已被商业软件Smartlog采用。2003年8月到中科院研究生院信息学院任教,聘为副教授。
1、城市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欧陆式的建筑物及/或传统的中式建筑设计,亦有各种文物(例如堡垒、石刻、墓穴、纪念碑、古等)及古树。这些文化遗产是城市的重要地标,影响地方性以至中型规模的整体城市设计。这些尚存的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并通过有效的设计创造一个适当的四周环境。
2、城市设计指南着重于优化市区边缘和乡郊地区的规划,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协调。在市区边缘,发展应尊重自然,提供视觉和地理上的连结,如观景廊直达市区中心,增强居民心理舒适感。乡郊地区建筑设计需与传统乡村环境和谐,鼓励多样性以避免单调,避免不协调的建筑突兀出现。
3、在制定过程中,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积极吸取了国际先进经验和国家、广东省的管理政策,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它强调规划的系统性、时效性,同时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旨在为推动广东省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提供有力的指导。
4、赋能方面,上海条例通过立法推动城市更新工作,解决方法、机制、保障问题,尤其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明确处理特殊情况下可能遇到的难题,赋予城市更新工作以强大动力。纠偏与指引方面,政策强调在城市更新中防止大拆大建,重视历史街区与文化保护,以及保障原住居民权益,通过重要规定引领发展方向。
中国设计史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传统工艺与设计、宫廷与皇家设计、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与民俗文化、当代设计与跨文化交流。传统工艺与设计: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传统工艺和设计文化,这些包括陶瓷、丝绸、木雕、漆器等。
本书主要介绍了设计与当代、设计史学、设计史、设计与教育、“考工记”等五部分内容。
卢世主博士的《从图案到设计:20世纪中国设计艺术史研究》一书,深入探讨了中国设计艺术在20世纪的演变历程。此书不仅关注设计本身的变革,更广泛地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揭示了设计变迁背后复杂多元的社会背景。
第一章: 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概论,深入探讨艺术起源与发展,史前设计概览,以及传统艺术范畴和演变审美特征。第五节聚焦艺术形式的主要内容和规律,揭示其内在发展逻辑。第二章,详细解读陶瓷设计艺术,包括陶瓷简史、造型设计和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
设计批评的洞察 从符号学到结构主义,再到解构方法和混沌理论,设计批评不仅关注形式,更深入剖析设计的内在逻辑和深层意义。而绿色设计的兴起,标志着设计不仅仅是美学,更是可持续性的考量。结语:中国设计的独有视角 中国设计思想与历史研究,既有对传统智慧的继承,也有对现代理念的融合。
1、课题对应的方法:研究城市更新与建设,需结合“公共生活研究方法”进行方法体系的构建。方法需依据目标与对象属性,通过深入观察、记录与分析实现科学成果。关键词:城市活力、普世性、差异性。关注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旨在构建吸引人们参与的环境,同时发挥地区独特魅力。
2、公共空间是共享型的。在公共空间内,人们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快乐。公共空间的建设和规划应当考虑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确保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公共空间带来的便利和乐趣。公共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延伸,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允许各种社会活动和文化的共存与交流。公共空间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社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力。一个良好的公共空间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合理规划和管理公共空间是至关重要的任务。
4、定义与概念 公共空间设计主要关注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开放环境,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购物中心等。这种设计涵盖了空间的整体布局、功能分区、景观规划、交通流线等多个方面。设计师们通过对这些空间进行规划和改造,创造出既满足人们使用需求又兼具艺术美感的公共环境。
5、Photovoice被认为属于参与性可视方法,其目的是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帮助学者了解居民眼里的社区,从而定位社区真正的问题和需要。这种方法解决了边缘人群难以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内心深处想法的问题,增强了参与者想法的可分享性。
6、首先,现代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开放的、可以自由进入的场地。它不受私人所有权的限制,供所有人共同使用。这样的空间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广场、公园绿地、街道、商业步行街等。其次,现代公共空间是参与互动的载体。